世界旅游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全球旅游业从形成到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二十一世纪将是旅游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游客数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各国、各行各业的游客将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印记。
虽然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旅游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从整个国际旅游业来看,将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年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预计到2000年底,国际游客人数将达到6.6亿人次,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
旅游收入将上升至5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汇产业。
1992年,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对总收入、就业、增加值、投资和税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证明旅游业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因此,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表示,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就业部门,共提供1.27亿个就业机会,约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6.7%。
旅游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增加值达14.49亿美元,是各国财政纳税的主要产业之一。
;高达3030亿美元。
旅游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不仅限于其产生的产值和创造的就业岗位,它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
2、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欧洲、北美成为现代国际旅游的传统市场。
20世纪80年代之前,他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约占全球游客总数和收入的90%。
20世纪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市场,导致...世界不同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新分配组合。
特别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近年来国际旅游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7.5%。
预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9亿人次。
进入21世纪,欧洲和北美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份额将进一步缩小,旅游重心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的转移将加速。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居民前往周边国家度假的人数必将增加,区域国际旅游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亚太地区将成为未来国际旅游的“热点”。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996年至199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
1998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6347.84万人次,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于分散,长期以来,从区域结构上看,国际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西欧、北欧、北美为主。
作为现代国际旅游业的发源地,这两个地区占国际游客总数的近四分之三。
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大多集中在上述两个地区,只有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占全球旅游消费总量的1/13之最。
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在区域布局上的异常集中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当代全球经济正在快速分化重组,初步形成北美、西欧、日本、独联体、东欧等国家的竞争格局。
世界各国。
三个世界等六大经济力量直接影响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产生、发展、增长和传导,导致市场上旅游客源的分布格局逐渐从目前的集中向分散转变。
二十世纪初,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可能会成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游客逐渐取代传统旅游,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市场。
目前,中国私人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但增长迅速。
1994年至1998年五年间,私人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6%。
涉外旅游正在逐步形成。
4、国际旅游方式趋于多元化,从近年来国际旅游发展的特点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游客越来越不满意长期的旅游方式。
。
观光旅游并希望在旅游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探索、分享和休息,人们会更加注重消除精神疲劳,这就需要旅游企业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这些简单的旅游游览将逐渐被各种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
国际上传统的旅游模式有休闲、观光、游憩、商务四种。
大多数旅游活动都是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混合体。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状况是由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市场状况等因素决定的。
不同的旅游类型也有不同的产品、价格、市场策略等。
同时,游客也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点。
如今,国际旅游消费趋势的主要变化是消费从“目的”转向“手段”。
人们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获得免费的娱乐、表达丰富的情感等。
观光、娱乐等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方式正向个性化、多元化、文化化方向发展,各种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项目将会涌现。
五、中长途旅游更加繁荣。
旅行距离受到时间和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本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人只能使用火车和汽车进行出行活动。
那时,飞机速度慢、价格昂贵且不安全。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一般只能长途跋涉短的。
中长途旅游特别是跨洋国际旅游的兴起,是二战后航空运输大幅发展的直接结果。
如今,飞机飞得越来越快,续航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对出行限制的作用正在减弱,人们出行时会乘坐速度更快的飞机和高铁。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新一代超音速飞机将从伦敦飞往东京,航程可达9585公里,飞行仅需3小时,乘坐超导列车时速可达550英里。
公里每小时,这比……今天的高铁速度几乎是原来的两倍。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中长途旅行的行列。
1983年,欧共体国家79.7%的游客到邻国进行短途旅游,中长途游客仅占20.3%。
到1995年,出国短途旅游的人数和游客的比例下降到72.7%,中长途旅游的人数增加到27.3%。
据国际航协预计,长途货运将成为全球航空运输的主要方式,距离超过2400公里的长途客运量可能会从目前占航空客运量的6%大幅增长。
至40%。
因此,凭借更快、更安全、更舒适、经济性提高2/3的新型客机,大规模中长距离全球旅行将成为可能。
6、国际旅游更加注重旅游安全,让世界避免了全球性毁灭性战争的爆发,但局部战争和冲突在世界上时有发生。
国内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随时会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考虑到空闲时间和支付能力,唯一可能让游客放弃旅行计划的因素是安全问题。
游客考虑的主要安全因素包括:战争和局部冲突、恐怖活动、旅游目的地政局不稳定、传染病蔓延、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
在确认所有安全因素之前,游客不会离开。
因此,各个接待游客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重视关注安全因素对营销的影响,努力把安全关在各个环节。
针对一些不安全、不可预测的因素,为游客提供提前保险,一方面可以缓解游客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也可以将其对市场的影响降到最低。

我国旅游接待企业如何应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态势?
——2023年中国文旅行业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分析沉浸式体验将是文旅新未来【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曲江文化、旅游(600706);新华联盟(000620);三湘文化(000863)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中国游客文化消费在旅游支出中的分布、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文化旅游发展特点
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文化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是两种产业要素耦合成一个创新体系,表现为与文化的多层次、多要素结合。
以创意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考虑到新冠病毒疫情和长期衰退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来,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业态相继出现,其主要发展特点如下:
文化休闲活动增强游客旅游获得感
《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专项调查显示,48.1%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旅行时对其他文化的感受更加强烈,29.0%的人表示同意。
文化和休闲有益于身心。
在艰难复苏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加速,提供新的消费场景。
越来越多传达独特本土文化、创意设计、现代管理理念的文化休闲空间正在被打造,如沉浸式文化旅游、文字与景区融合打造的“宜居酒店”等,人们在旅行中获得的感受不断增强。
显著地。
融入艺术的“博物馆”等酒店已经开业。
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增大
随着旅客心理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参与旅游。
文化消费。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在旅游中消费文化。
游客的文化体验包括参观文化设施(29.6%)、参观文化和小资目的地(46.1%)、观看戏剧和展览(47.9%)、表演艺术和活动(31.1%)、包括民俗体验(16.1%))。
,ETC。
从消费支出结构看,文化消费占旅游支出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30%和30-60%区间。
沉浸式文化旅游已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业态。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文化旅游和消费。
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从新奇型向体验型向沉浸式布局转变。
我国现有沉浸式文化旅游布局现状如下:
发展趋势。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
基于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沉浸式文化旅游等数字文化旅游将成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文化和旅游是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和领域。
数字文化旅游是大数据、数字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
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对该行业的详细研究分析,请参见《中国文化详细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旅游产业”(善山产业研究所)
未来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